close

 

跳開傳統討論「 AI 能否取代人類」、「虛擬能否取代真實」的論戰,這篇文章我想要從印度哲學的角度談談,為什麼人類一定需要真實世界,而這個核心觀點與「吃一頓飯」有至關重要的聯繫。

 

前言

 

今天看了《一級玩家》這部電影,裡面對於虛擬世界的解釋、強大的動畫看了很過癮,不過其中劇情的整體導向更讓我從一開始就覺得要先這篇文章:不論虛擬世界做得多好,真實世界永遠是人類最重要的現實。 套一句整部電影最後的結尾:「現實世界很可怕,又很痛苦,但他是唯一可以讓你好好吃一頓飯的地方。」

 

跳開傳統討論「 AI 能否取代人類」、「虛擬能否取代真實」的論戰,這篇文章我想要從印度哲學的角度談談,為什麼人類一定需要真實世界,而這個核心觀點與「吃一頓飯」有至關重要的聯繫。或者說,到什麼樣的地步,我們才可以擺脫對「現實世界」、也就是「物質世界」的依賴呢?

 

印度哲學中的生物學

 

印度哲學也有類似「界門綱目科屬種」分類方式,具體來說這套方式叫做「界、趣、處、生」,四者之間沒有絕對的上下關係,但其中最常被提到的是「趣」、或者叫做「道」。比如佛法中所說生命的六「道」,或是耆那教也就這麼認為,主張生命分成不同的六種屬性。

 

「趣」是一種分類方式,另一種分類方式是「界」:上述的這些印度哲學認為生物分成三界:欲界、色界和無色界,這三種分類方式是從該生物的生理、心理和日常經驗狀態來分類的。六道比較常聽到,三界就比較少了:以致於我偶而在電視台上面看到命理老師講到「欲界」的時候會寫成「御界」。阿他們之所以會談到欲界,主要的原因是說到四面佛:他們認為四面佛是印度的梵天,而梵天的欲界的主人。

 

梵天

 (Photo Credit: Wikimedia Commons @ CC BY-SA 3.0)

 

人類的生物屬性

 

印度哲學認為人類、所有的人類,都屬於欲界的生命。之所以稱之為「欲」,是因為這一類眾生都有一個特性:需要透過物質享受來照顧自己的肉體,這種物質專有名詞稱為「段食」,包括聲音(音樂)、味道(香味)、食物、觸感(有些學者認為這包括性愛)等等,至於視覺經驗到的美色與帥氣算不算在段食裡面,早期各派學者沒有定論。

 

中期印度哲學中形上學的大作—《俱舍論》中說:「如是段食唯在欲界,離段食貪生上界故,唯欲界繫。」換句話說,對段食的渴求與需要,正是欲界生命、包括人類的共通特性。也就是說,只要身為一般的人類,那就必須透過現實世界中的物質享受,來滿足自我。(但這是可以逆轉的)。

 

那麼,為什麼我們需要段食呢?段食起兩種作用,《俱舍論》說:「一、初食時能除飢渴,二、消化已資根及大。」而為什麼人類會對段食感到飢渴呢?因為我們的肉體有需求:「謂有根身,段食於彼能為資益。」(出處同前)。

 

吾之大患,以吾有身 .......

 

這句話其實出自《道德經》,但在現在這個主題上,對人類來說,是類似的道理:正是因為我們具備這個肉體,所以我們一定需要物質的享受,來滿足我們的感官:換句話說,只要虛擬世界還無法滿足我們的感官(更具體指的是五感)的渴求,並且透過這個經驗來長養肉體,那人類永遠都無法活在虛擬世界中。

 

所以,電影結尾說的那句至關真實:正因為我們人類需要段食,而只有現實世界能滿足我們所需的段食,包括那一頓飯。

 

最後,我們有沒有可能擺脫這個對物質享受的需求?

 

根據印度哲學來看,是非常有可能的:透過一系列「專注力」(專有名詞稱為三摩地( Samati )或禪那( Dyanna ),有時候也稱為瑜伽( Yoga ),視不同情況而定,)的訓練,能夠讓我們擺脫肉體對物質享受追求的藩籬。

 

你是不是也常常聽過、聽到許多印度的瑜伽大師可以不吃不喝、以空氣生存之類的新聞?不論他們的文化、宗教、知識背景是什麼,他們大都是曾經投入於這種專注力訓練的人。所以說,從印度哲學的角度來看:要擺脫物質現實對我們的限制是有可能的,但只有當內心到達極高的專注力時才可能達成,但那又是別的議題了。

 

以追求平靜的快樂(Shanti)作為最高價值的印度哲學認為,專注力的訓練是一切快樂的基礎。如果想要對印度哲學有更多認識,歡迎關注熊仁謙的臉書專頁。

作者網站:羅卓仁謙

責任編輯:彭振宣

核稿編輯:翁世航

資料來源: 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94830

( 图片|《一級玩家》劇照,美商華納兄弟發行)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